长春大学文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86年设立的长春职业大学中文班。1987年,四校合并组建长春大学后,中文班隶属于基础部。1990年,学校成立基础师范部,正式开设师范教育专业,1994年更名为师范学院。1999年开始招收首届非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2001年,文科类专业整合成立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后几经调整,于2015年独立设置并更名为文学院。2022年,学校教学单位进一步规划,形成目前文学院的学科专业格局。
学院现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三个一级学科,下设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学前教育系三个教学单位,开设汉语言文学、网络与新媒体、学前教育三个本科专业,以及学前教育高职专科专业。学院曾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积累了16年的办学经验,2024年,顺应学科发展趋势,学院将专业升级为“文化创意与文化产业”微专业,作为汉语言文学与网络新媒体专业的应用出口,同时面向全校招生,推动文化创意与产业方向的跨学科培养。目前,学院共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419人,其中本科生911人,专科生508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0人,博士15人。其中吉林省高水平人才8人,国务院教育督导办语言文字督导专家1人。近年来,学院教师在科研和教学方面不断取得突破,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及教研课题5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等5项国家级文科高水平项目立项。学院现有省级一流课程、省级优秀课程1门,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体现出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学院始终以服务吉林省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为己任,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紧密结合地方需求,形成了以东北文化研究、文化产业与创意、语言资源保护、新媒体传播等方向为核心的特色研究体系。学院现拥有吉林省社科重点科研基地2个,分别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吉林省网络文化研究基地;拥有吉林省高等教育教研基地1个,即吉林省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基地。设有开放式学术讲座平台“文化创意论坛”,被评为吉林省社科优秀普及基地。此外,学院还设有长春大学普通话测试站,承担全校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地方语言文化建设。
在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学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科教育向应用型方向发展。建有产业学院2个,分别是长春大学融合媒体创意产业学院和长春大学花田文苑幼儿教育产业学院。学院与吉林省互联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吉和网、吉林文史出版社、吉林省花田悦幼教集团、长春市金太阳教育集团、长春市南关区幼儿园等多家企业及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校企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与就业平台。
学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践能力培养,营造浓厚的学术和文化氛围,致力于打造有情、有义、有爱、有温度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近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创新项目48项,省级奖励百余项。学院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多个品牌学生活动:千鸟话剧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吉林省大学生戏剧节,荣获优秀组织奖3次、集体奖7次,个人单项奖近50项,并与长春市戏剧艺术研究所合作,成立长春青年话剧艺术中心。山海国学社入选团中央评选的全国大学生百佳优秀国学社团。文创协会成员已编辑出版书籍200余种,其中7人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并于2015年成立国内高校首个作家协会。以“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对话”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采取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覆盖全院大学生。院报院刊《文苑之声》《人文》已连续出版十余年。上述第二课堂的学生活动,均成为文学教育的重要平台。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专业教师以“基础培养—技能锤炼—资源链接—生涯规划”为主线,辅导员以“入学教育—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就业指导”为主线,共同打造全链条成长路径,推动高质量就业。优秀毕业生考取公务员、选调生,或进入文化产业、教育行业、传媒机构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学院还与日本广岛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在学前教育高职专业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国际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通过双方合作,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类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厚基础、强实践、宽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优势,拓展实践教学模式,以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吉林省地方文化经济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数据截止到202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