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正文
学生园地

读书与生命成长

2017年06月26日 10:02 园林学院 李锋 点击:[]

李锋: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在读学生,在读期间大量阅读了文学、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的经典书籍120余册,是一个善于思考和读书学习的大学生。


各位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哥学姐学弟学妹们:

大家下午好!我是园林学院风景园林专业14402班的李锋,按理说我是没有资格和条件在这里和大家交流的,因为我既不是本院的学生,又不是本届毕业生。可能是因为我来长大上学跟着周老师读了一点书,得周老师厚爱和信任,今天能够在此发言,十分荣幸。周老师希望我能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在座的各位,希望我的体会、感受和思考能给大家过好大学生活一些启示和帮助。

如何让大学过得有意义和价值并能为未来做好准备呢?下面我就谈谈我的思考。

一、关于大学的相关思考

1.专业的思考。无论什么样的原因来到这里,一切皆已成定局,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既来之,则安之。对于专业的考量无非出于两点:一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所至;二是未来能有理想收入。如果本专业是你所爱,那你就按你预先的想法去做;如果这不是你爱的,但你又不反感,那你就努力爱它,学好它;如果你不爱它,并且极度反感,那么你就可以考虑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但至少保证不挂科,顺利毕业。我时常戏称‘我们是被阉割过的一代人’,因为我们是从高考的体制工厂中走出来的,一提兴趣爱好,常常是两眼相对,四目茫然。我就属于不热爱本专业,又没有兴趣爱好,但是可以保证不挂科,顺利毕业,不考研,直接找工作的人。经过近一段时间和社会的接触,我逐渐树立了‘专业无贵贱,重在技术高’的专业观。任何一个专业都有高工资,问题是为什么拿到高工资的不是我们?原因是多方面的,主因还在于我们自己,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强。

2.担任学生干部的思考。我不是学生干部,但为什么我要谈这个问题?是因为这是大学生活中很热的一个问题。我不是学生干部,不等于我不关注学生干部问题,我也想自然而然的成为一名学生干部,但我不苛求。为了尽可能地谈好这个问题,我事前在学生中专门做了访谈,发现加入学生组织无外乎有两方面的动机:一是锻炼自己的能力;二是获取特殊利益。进入学生组织之后我们会逐渐发现真正能够得到锻炼的只是很少一部分人。能真正得到锻炼的那些学生干部,大多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同学。那些没有主见和思想的学生干部经常会因为组织中的事物焦头烂额,生活混乱,心情烦躁。不知道老师会什么时候打电话给他们然后安排一大堆并无什么实际意义的工作,内心抗拒却不得不从。这些人的组织活动从头到尾都是别人在安排,锻炼别人能力,而他们就是无条件服从安排,通知有关人员,然后就是搬凳,拉桌,吹泡泡。锻炼自己的目的根本无从实现。有些学生干部不能在组织分配给的任务方面谋划思考,创造性的完成组织布置的工作,却能在获得个人利益方面动心思,大到党员名额归属,奖学金发放,小到早操点名,晚课划到。的确有一部分人得到了眼前的这些东西但也因此让一些正直的同学鄙视和看不起,以至于丧失了更多的同学的友谊,真是得不偿失。因此,对于即将升入二年级,三年级的同学,审视一下自己的情况,如果我们对人生和社会没有明确的价值判断,还没有自己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如快刀斩乱麻,自行离开。下决心认认真真的读点书更好,读书不但能丰富自己,不让自己空虚无聊,更重要的是读书能让自己成为有思想的人。领导和组织别人的人首先应该成为有思想的人,没有思想又怎能为他人拨开迷雾,引领他人前进呢?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观,即便组织不给你提供锻炼的机会,也会自己创造机会,锻炼自己的能力。我的一位室友没有参加任何学生组织,但是他苦练琴艺,创建吉他社,自任社长,不仅教授其他社员技术提升自己,而且与琴行建立联系,共同组织相关活动,不仅锻炼自己,而且实现一定收入,比加入学生组织有更大收获。

3.关于假期的思考。大学三年我有四个假期在外打工,挣下学期生活费,减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有不少同学问我‘你每年都去打工有什么意义’,其实,对于家庭贫困的我来讲,这样做实属无奈之举。其次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去接触外在的人和事,把自己放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培养锻炼。对于家境优越的同学,可以利用假期时间旅行,增长见识;家境一般的,我们可以找各种不同的工作来养活自己,顺便观察人生百态,锻炼自我。总之,千万不要窝在家里,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浪费生命。刚回到家,父母百般呵护,疼爱有加,不出三天,处处挑刺,说长道短,搞得我们一个头两个大。父母可能认为他们对我们负责天经地义,但我们要意识到,父母不可能养我们一辈子,终有一天我们要依靠自己独立生活。所以,试着斩断感情羁绊,走进社会,了解生活,了解生命。

二、关于读书与成长

时至今日,我仍旧记得我上大学读的第一本书,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为什麽选择了这本书呢?因为我高中时代就读了他的《文化苦旅》,觉得他的文章简洁明快,潇洒自然,同时气势磅礴,引人深思。正是怀着这样的喜爱,我便从余先生的书籍读开去。《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中国文脉》等,几乎把余先生的书读了个遍。读多了才发现余先生在悼念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什么?它发生了什么?为何要悼念它?这些问题不断地困惑着我,不由得使我寻找答案。去哪儿找呢?人人都是一问三不知,觉得我不正常 ,没办法,只好自己到书中去找了。本着文史不分家的想法,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文化学大意》,《晚学盲言》,冯天瑜的《中国文化生成史》,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文化的重要作用》等便成为了我这一时期的主要读物。坦白地讲,直到现在我都不能对文化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是我确信,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皆为文化。虽然自己的问题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但是这些晦涩难懂的书籍的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而且锻炼了我的耐力,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也正是这一时期过后,一个使人困惑,令人不悦的事实摆在我的面前:我在很多问题上和同学们存在分歧,甚至产生摩擦,并且时不时地觉得他们在嘲讽我,我不懂世界怎就突然换了模样。这样的情况发生在大学绝对使我感到吃惊,完全超出预料。我不得不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思考是孤独,苦涩的,结论就是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成长。

问题找到了,该想办法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只能自己去悟。哲学总是讲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该如何存在的问题,那就从哲学书开始吧!《享受哲学》,《苏菲的世界》,《理性之美》,《沉思录》,《实践理性批判》等都是我这时读的,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了另一个问题‘这些都是外国的,中国怎就没有哲学书呢?’这样的问题我固然无法回答,便请教老师,才知道中国虽无明确提出哲学,但是中国的书籍都是具有哲学思想的,并且接受了老师推荐的书籍。《狂禅》,《紫色菩提》,《大学中庸》,《政治儒学》,《论语今读》,《传习录集评》,《公羊学隐喻》,《百喻经注解》等便成为了我解决问题的工具。这些书读完,本来问题没解决,反而引出了其他问题。比如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信仰是什么,我该怎样活着?又是雾里看花,毫无头绪。问题总是接踵而至,仿佛永远解答不完。我累了,不如读些别的书吧!小说最好,轻快明了,简洁易懂。于是余华的《活着》,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萧红的《呼兰河传》,玛格丽特 米切尔的《飘》,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戴厚英的《人啊!人》,陈忠实的《白鹿原》,川端康成的《雪国》,奥尔罕帕慕克的《我的名字叫红》等开始充斥着我的生活,读过才发现,小说一点都不简单。无论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孙少安兄弟,抑或《白鹿原》中的黑娃,抑或《人啊!人》中的何荆夫,不管这些作品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完成的,它都给我传递一种强烈的生的渴望。低头看书多了,也该看看自己的生活。大学将逝,所有美好讲永远定格于记忆,没有超高的专业特长,没有笃定的社会信任,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孔子三十而立的目标又该如何实现?究竟是我扼住命运的咽喉,过上理想的生活,还是生活扼住我的咽喉,生活将不引避免的陷入庸俗呢?这些都使我倍感折磨,小说虽小,五脏俱全啊!用书中人物的一生作参照,自己的一生也跃然纸上,我突然觉得,活着不就是生和死吗?从生死往回看,困惑我的问题不就可以轻松解决了吗?至此,我觉得豁然开朗,很多问题都将找到答案。

不时地会有人问我,我读书的目的何在。现在从我三年读书的过程看,一开始毫无目的,只是纯粹有那么一点点兴趣,又恰好有那么一点点时间,重要的是恰好有那样几本书,便与书籍结下了缘分。接着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进入了这样一个循环之中,便离不开它了。此外还有一个目的大概就是获得知识,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富的知识不仅可以成为谈资,而且可以改变自我。所以总结我的读书经历,无外乎就是“在问题中成长”!

从来长大上学到现在,我大概阅读了120多本书,总结收获和感受,有这样几点:

1.学会思考,做个有智慧的人。

现在很多人不是忙这,就是忙那,总之都是日常琐事,忙得只有一堆一堆的烦恼,而智慧却没有随着忙碌而增加,这就是白忙。为什么会白忙?因为他们不思考事物,只是机械的做事情,什么都跟着大潮走,最后连自己都找不到了。古人讲研几,什么是研几?研,即研究,思考;几,即几微之意,通俗讲就是抓住瞬间念头,细微小事,认真反思,甚至与仁人士大夫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以此促进自己的提高。

2.鼓足勇气,做一个勇敢的人。

当代中国,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人们基本价值取向都以钱为本,催生了人类自私贪婪的欲望,导致官僚阶层腐化,社会底层人民生活艰难,整个社会环境更加险恶。我们是大学生,受过高等教育,可以称为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除以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于世界上一切有关的公共利害之事,而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可以说我们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士”的延续。子曰“士志于道”。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这“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中扶起道统,扶起行将倒下的责任。

3.积极实践,做一个有能力的人。

我们讲知行合一,就是要把我们知道的放到实践中切身做,切身感受,以此来提升自己。讲熟能生巧,就是把知识放到实践中,给器物注入灵魂,以达到精神上的美的层面。要避免理论实践相脱离,眼高手低的状况,放低身段,放下架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中去。

学会思考,鼓足勇气,积极实践此三点一脉相承,思考提供方向,勇气即为动力,实践即为行动,唯此才能认识自我,了解生活,走进生命。

臧克家讲“有些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现实生活中活死人占了大多数,因为他们沉溺于俗世的泥潭中不可自拔,完全忽视了生命的本来状态,看不懂生死,参不透生命。我们存在的本质是用减法去伪从善,去假存真,去丑为美,通过正向积极地削弱负向消极的,使生命以更高的正向值走向完结。其本身正向值越高,对其他个体生命的影响也越大,此即为存在的价值或意义——使自我更正向,更积极地为大多数服务。同时保有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之淡然,失之坦然,尽人事,听天命的良好心态,由此直抵幸福人生。

同学们,生活的集结号即将吹响,让我们与书籍作伴,共赴理想人生!谢谢大家!

上一条:致我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下一条:在长大长大

关闭